涎腺损伤和涎瘘

涎腺损伤和涎瘘

概述:涎腺损伤及涎瘘是涎腺疾病中的一类常见病。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相应的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等不断发生,因此面部外伤常为导致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医源性又是另一重要因素。随着整形、美容外科手术的日益发展,如面部除皱术等的不当也可引起涎腺及面神经损伤的并发症。上述损伤的发生不仅给患者生理功能造成损伤,在精神上也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因此处理本症的是否得体,减少损伤到最小的程度,实为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应尽的职责。
    腮腺是涎腺中体积最大的腺体,有浅叶及深叶,左右各一,重20~30g,分泌浆液,腮腺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组织间的关系,牵连甚密。它位于面侧部,形似倒立的锥体,底在上,尖朝下,前后宽3~4cm,上下高约6cm,其上缘为颧弓,下界为下颌角的下缘,前缘为咬肌表面所覆盖,后上缘为外耳道的前下部分,并延伸到乳突尖。下颌角与乳突尖的部分腮腺浅叶为腮腺后下极,其直径约2cm,厚约1~2cm。有半数人的腮腺有副腺体,大多位于腮腺导管的上方,大小形状类似豌豆,副腺体有分支导管进入腮腺主导管,其组织结构与腮腺完全一致。腮腺导管解剖部位比较表浅,长约5cm,管径0.8~4mm不等,在腮腺前缘穿出,在颧弓下约1.5cm处与颧弓平行越过咬肌表面,并在咬肌前缘形成直角转向内侧,穿过颊脂垫及颊肌纤维,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牙冠相对的颊黏膜,开口处形成乳头状。了解了上述的解剖位置,在面部损伤时,位于面侧部的腺体及导管由于其解剖位置较其他部位暴露极易受到累及,造成唾液外流及形成腺体瘘及导管瘘。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病因

病因:
    1.外伤  由于面部系暴露部位,面侧又为腮腺的主要所在,因此最易受到挫裂伤,刀砍伤,玻璃、铁片等锐器伤,压伤砸伤,车祸,爆炸伤等均可引起涎腺损伤及涎瘘。
    2.医源性  在颌面颈手术中,颊面部、腮腺部、颞下颌关节部手术,颈淋巴清扫手术、整形美容手术(如除皱术)等,很易损伤到腮腺及其导管,并发涎瘘。其他如炎性的腮腺间隙感染,术者对局部解剖不熟悉,在口外切开引流时作纵形切开损伤腺体及导管造成涎瘘。究其原因,可有下列数种情况:
    (1)腮腺区外伤后,初次处理不当,如只检查伤口,不检查导管及面神经是否损伤,缝合时未按层次严密缝合,造成唾液滞留于伤口内形成大的囊腔,破坏了涎腺组织并致瘘,在腮腺手术中,因残留的腺体缝扎不严密,同样可造成上述情况。
    (2)颈淋巴清扫术中,腮腺下极颌后及咽侧的腺体切除后未作严密的缝合。
    (3)未结扎切断的腮腺主导管。
    (4)单纯的腮腺导管结扎后,因压力过大,唾液可从损伤的小腺管溢出。
    (5)术后腮腺区创面局部加压包扎时间不够或不力。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涎瘘在腮腺区可分为腺体瘘及导管瘘。腺体瘘是腺体区皮肤有小的点状瘘孔,周围有瘢痕。瘘管的腺端通向1个或多个腺小叶的分泌管,瘘口可见少量的清亮唾液流出,有感染时是混浊的,在进食、咀嚼、嗅到或思及美味食品时,唾液由于流量加速,会增加分泌,润湿面部。导管瘘发生于导管断端,如完全断裂则唾液经瘘口全部流向面部,如未完全断离,口腔内仍可有部分唾液流出。严重涎瘘时,瘘口周围皮肤潮红,糜烂,伴发湿疹

并发症

并发症:严重涎瘘时,瘘口周围皮肤潮红,糜烂,伴发湿疹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1%亚甲蓝于腮腺导管注射检查。

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和病史,涎瘘的诊断并不困难,腮腺造影有利于确定腺瘘位置以及腺体有无感染等情况。此外从口腔内腮腺导管口插入细塑料管,如导管完全断裂,可见插入管从损伤处穿出,然后按摩腺体使唾液外排,找其断端。如为导管不完全裂,则可从腮腺导管口缓慢注入1%亚甲蓝,其溢出部位即为导管段或腺体受损部位,一经发现蓝色溢出,即应停止注射,并拭清周围多余亚甲蓝,仔细找其受损区。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

治疗:要根据损伤的不同类型及伤后时间采取不同的处理。早期损伤用非手术治疗方法较多。若损伤时间较久,瘘管上皮已经形成,则应作手术治疗。
    1.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腺体瘘,如面部遗留有瘘管,可用碘酚或硝酸银烧灼瘘管,也有用电凝固器烧灼瘘口。以上两法实施后均需局部加压包扎7~14天,并配合抗感染治疗。对长期不愈,不能做手术或不愿做手术的患者,有报道用5%鱼肝油酸钠在控制感染抽出唾液后注入。方法简单易行,甚至可用该药倒注或与腮腺导管口双向注入法治疗导管瘘。也有报道用小剂量浅层放射线照射腮腺区来治疗长期不愈者,用浅照射,每次约1Gy,照射3~10次不等,总量不超过15Gy,则临床上副作用不大。
    2.手术治疗  对于导管瘘的处理,主张手术治疗,不论作导管吻合术或修补术,术中应仔细修整伤口后断端的创面,去除瘢痕组织,严密缝合伤口,保持断端缝合后的伤口通畅。对少数损伤严重,手术困难的患者可考虑作腮腺切除术。
    (1)导管端端吻合术及再造术:用细塑料管从口腔经腮腺导管口插入穿出断端,在确认近腺体的导管后再将穿出断端的塑料管插入用7-0或9-0丝线吻合断端管壁,分层缝合创口,加压包扎腺体部,将暴露于口腔内的塑料管固定于上颌牙或颊黏膜上,保留10~14天。如导管缺损而不能作端端吻合者,可采用静脉移植导管进行再造,再造的导管内应留置塑料管,同样固定于上颌牙或颊黏膜上留置10~14天后从口内抽出(图1,2)。
    (2)瘘管封闭术:损伤在3个月以上的导管形成涎瘘者,由于瘢痕粘连,断端难找,吻合困难,多用瘘管封闭术,也有用放置细尼龙管治疗外瘘的报道。
    手术方法可先在瘘管内注入少量1%亚甲蓝,在根据皮纹方向,在瘘口周围作梭形切口,包括其周围的瘢痕组织应在此切口内,然后将瘘管口周围的皮肤、瘢痕和一段亚甲蓝显示的瘘管切除,在瘘管末端周围组织内作荷包缝合结扎断端,潜行分离周围皮下组织,再分层严密缝合,皮肤缝线应不在瘘口结扎的位置,因此可在梭形切口的两端分别各作一附加切口,形成2个对偶三角皮瓣,互换缝合,以免被皮瓣覆盖而再度成瘘(图3,4)。
    (3)导管改道术:腮腺导管断裂或完全瘘,其断裂处或瘘口接近口腔时,可游离导管后将开口移置于口腔内,变外瘘为内瘘。手术方法是先用探针从瘘管口插入瘘管作为分离组织的标志,距离管口0.5cm作圆形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分离瘘管及导管,其周围应保留一部分结缔组织,以避免损及瘘管及导管,并维持足够血供。然后用弯止血钳在咬肌前缘分离组织到口腔黏膜下形成一通道,再在此通道末端黏膜表面作一小切口,将瘘管穿入口腔。并将瘘口周围皮肤缝合于黏膜切口边缘(图5,6,7)。

预后

预后:

预防

预防:
    1.术中必须对损伤的腺体作严密的缝扎。
    2.腮腺区手术后负压引流术的应用是术后防止积液、积血以及防止涎瘘的好方法。
    3.对腮腺区及颈上部的创面加压包扎至少1~2周。
    4.术后口服抑制唾液分泌的药物如阿托品等以减少唾液分泌,特别是在术后2周伤口未完全愈合时,不可食咸、酸、香等刺激分泌增加的食品,应服清淡的流质、半流质及软食,要排除不可抵御美食的欲念。
    5.若已发现伤口积液,穿刺为唾液时,应尽早穿刺抽尽,伤口积液有继发感染时,除全身注射抗生素外,可拆除伤口2~3针缝线,作贯通引流,局部用0.5%氯霉素溶液或过氧化氢冲洗,碘仿纱条或纱布团填塞压迫,再按压上合适的印模胶,局部绷带加压包紧。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